im体育在10月17日首个“淮北人才日”即将来临之际,9月25日上午im体育,我市召开“淮北人才日”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淮北人才日活动相关情况。作为涵盖科技、医疗、教育、农业等各行业领域人才的盛大节日,我市将通过创新“人才日”活动内容和呈现方式,打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组合拳”,着力提高人才参与度和覆盖面,让各类人才群体都能参与进来、都愿参与进来,形成全市人才共度节日的“大合唱”。
“人才日”,顾名思义是人才的节日。以一座城的名义礼敬人才,不仅体现了淮北对人才的重视,更表明了要与人才一起创造未来的态度。
才以城聚,城以才兴。讲好淮北与人才双向奔赴的故事,我市不断释放敬才爱才、求贤若渴的“信号”,走出去请进来,邀约更多“城市合伙人”。
2月29日上午,2024年淮北市春季“招才引智高校行”中国矿业大学专场活动举行。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的汪华东现场真情流露,“淮北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文明之城、产业蓬勃发展的工业之城、人才活力迸发的青春之城,当前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重视人才、珍惜人才im体育。我们诚挚邀请学子们到淮北走一走、看一看,更多认识淮北、了解淮北,在淮北找到理想工作,实现青春梦想!”
去年8月20日,“我的大学我的城”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举行。汪华东向大学生们发出邀约,欢迎大家了解淮北、热爱淮北、融入淮北,进一步凝聚青年学子勇敢无畏、逐梦前行的青春力量im体育。
以城之名,以诚相待。淮北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积极开展校地人才对接活动,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到知名科研院所,淮北的招才足迹步履不停,遍布全国。2021年至2023年我市分别招引高校毕业生6203人、8770人im体育、17790人,实现翻倍增长。截至目前,我市已与中科大、上海交大、天津大学等“大院大所”签订合作协议350项;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刘中民,中国科学院院士常凯等17名顶尖人才建立合作联系,吸引科技成果转化31项。
举办名校学子淮北行、返乡人才看家乡、家乡发展恳谈会等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知名企业高管、高校教授等人参加,收集整理淮北籍在外人才名单,吸引人才了解淮北、认同淮北。此外,举办淮北一中校友助力淮北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座谈会,邀请17位法律、政治、传媒、学术等领域知名校友,结合自身行业经验为淮北城市转型发展献计献策。
走进淮北,爱上淮北。“在淮北,人才待遇是优厚的,生活保障是细致的。”有梦可追,幸福可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毕业生张皖琪表达了毕业之后到淮北发展的愿景。
心安之处即是家。淮北不仅是一座需要人才的城市,更致力于打造一座人才需要的城市。
顶层设计架起“四梁八柱”。淮北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高质量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落实《关于加快集聚产业人才推动“五群十链”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淮北市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暂行办法》等政策,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深入贯彻人才政策3.0版,聚焦11个重点产业领域,完善编制发布了《淮北市急需紧缺人才(岗位)目录(第二批)》,引导人才按需流动,形成“普惠性+个性化”的特色人才政策体系。
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淮北“火力全开”——支持从真金白银开始。印发《淮北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按照2000万元、1000万元、600万元、300万元、150万元分五档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畅通子女入学、配偶随迁、住房保障等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2023年全年兑现人才补贴5266.42万元。
留住人才,比线月,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完善了《淮北市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储备金制度实施办法》,坚持“严把入口质量、健全退出机制、促进作用发挥”的原则,累计为高层次人才拨付储备金440余万元,充分彰显淮北爱才留才的“满格”诚意。
事业留人有底气。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5家,分布于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五群十链产业。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重点实验室7家、省院士工作站2家等。2023年启动首批市级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申报,认定35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为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打造良好创新载体。推动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实体化运行,打造联合科研、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综合性平台。12家企业与12所高校完成18项校企合作协议签订,招收研究生64人,其中硕士46人、博士18人。
与淮北,共未来。爱才敬才用才的淮北,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im体育,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彼此成就。